近年来,随着对口腔健康的重视程度增加,口腔健康科普的宣传力度加大,大家对口腔卫生的维护逐步加深,口腔疾病得到了很好的预防和治疗。在今年刚刚过去的全国第34个爱牙日中,医院也举行一系列的爱牙护牙活动,但发现人们依然存在的一些口腔健康误区,在此简单列举,希望大家能够正确认识。
一、乳牙会替换,坏了不用补
不少家长有个误区,认为孩子的乳牙迟早要换,坏了可以不用管它。这个观点一定要更正。乳牙从6岁左右开始换,一致持续到12岁左右全部替换完成。乳牙龋坏会引起牙齿疼痛,牙龈、面部肿胀,继发牙髓炎、根尖周炎等,影响恒牙的发育、颌骨发育及全身营养的摄取和消化吸收。甚至有些患儿长期的根尖周炎继发颌骨骨髓炎,引发颌骨坏死,最后只能通过手术截骨,造成不可逆的损伤。因此,如果发现孩子的乳牙龋坏,一定要及时积极治疗。
儿童是口腔疾病的高发群体,牙病发展迅速。平时要注意减少糖的摄入,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。定期涂氟,适龄窝沟封闭,减少龋齿的发生。
二、牙齿矫治要在换牙以后
错颌畸形会增加龋病、牙龈炎等口腔疾病患病的风险,影响咀嚼、发音和美观,也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。但错颌畸形矫治开始的时间是因人而异的,对于牙齿的拥挤等情况可以在牙齿替换后进行矫治,但一些严重的错颌或者可能继发颌骨畸形的,往往需要早期干预。一般来说,儿童4岁时就要进行第一次口腔正畸的专科检查。最晚不低于7岁。早期的预防干预可以大大降低错合严重程度和骨性畸形的风险,减少后续治疗的难度和机率。
三、洗牙会造成牙缝变大,牙齿松动
我们日常的清洁难免有不到位的地方,牙面会形成菌斑、结石的沉积。牙结石是造成牙周病的主要因素。洗牙又称龈上洁治术,是指用洁治器械去除牙龈上牙石、菌斑和牙面上沉积的色素,并抛光牙面,以延迟菌斑和牙石再沉积。有些人之所以会有洗牙后牙缝变宽、牙齿松动的感觉,那是因为洗的太晚了。经过牙结石的长期刺激,已经造成的牙龈萎缩和牙槽骨的萎缩,形成了牙周病。如果能早期清洁,可以避免这种情况。
由于每个人的饮食习惯、卫生保健习惯不同,口腔健康状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,我们洗牙的频率也因人而异。如果日常维护很到位,可以一到两年一次。而活动性的牙周炎,往往三个月就需要治疗处理。通常半年左右我们需要进行一次牙周的检查维护。
四、月子期间不能刷牙
这种说法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。一个人长时间不刷牙,就会因为菌斑堆积造成牙龈炎、牙周等等各种口腔问题。并且月子期间由于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,更容易造成牙龈出血、牙周炎加重。因此更要加强对口腔卫生的维护。
五、人老掉牙是自然现象
牙周炎是造成牙齿脱落的第一大杀手。我国成年人牙周健康率不足10%;在35-44岁居民中,口腔内牙石检出率为96.7%。如果没有任何牙周的治疗,随着年龄的增长,牙齿逐渐破坏、松动以致脱落,就形成了“人老了必然掉牙”的观念。现代科学已经证明,牙齿脱落和年龄没有必然联系。年轻人如果不注意口腔健康,存在大量有害于口腔健康的危险因素,牙齿也会脱落。
对于老年人,应加强口腔健康管理,积极开展龋病、牙周疾病和口腔粘膜疾病防治,如果出现了牙齿脱落,也应及时进行缺失牙的修复。
“爱牙”并非口号,付诸于行动才有效果。每天两次有效刷牙,配合使用牙线是标配。半年到一年一次口腔检查,及时发现口腔问题,早期治疗。#守护口腔健康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