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医生,我牙都拔了3颗,怎么还是疼得要命?”
——这是口腔科门诊最常见的困惑。数据显示,约30%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早期曾被误诊为牙病,反复接受根管治疗、拔牙甚至神经阻断术,却始终无法摆脱“电击样”“刀割样”的剧痛。
真相:你的牙齿可能只是“替罪羊”,真正的元凶是三叉神经!
牙齿痛≠牙病:三叉神经痛如何“借牙生事”?
1.解剖学“陷阱”:神经与牙齿的“危险邻居”关系
三叉神经下颌支(V3分支)直接支配下颌牙齿、牙龈及唇周区域,其分支与牙髓神经、牙周膜神经存在交叉支配。当三叉神经因血管压迫、脱髓鞘病变等原因出现异常放电时,疼痛信号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弧传递至牙齿,引发“牙痛假象”。
典型案例:65岁的刘女士因“左侧磨牙剧痛”拔除2颗智齿,术后疼痛反而扩散至整个左侧面部,最终确诊为左侧三叉神经第三支受压。
2.炎症“催化剂”:牙病如何诱发神经病变?
牙髓炎、根尖周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发局部组织水肿,压迫三叉神经末梢,导致神经敏感性升高。一项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,约18%的急性牙髓炎患者存在三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。
临床观察:牙周脓肿患者的三叉神经疼痛阈值较健康人群降低40%,提示炎症可能降低神经的“疼痛防御阈值”。
如何区分三叉神经痛和牙痛?
虽然三叉神经痛和牙痛都可能导致面部疼痛,但它们在症状表现上有明显区别:
牙齿痛出现这3种情况,立即就医!
疼痛呈“闪电样”突袭,持续数秒至2分钟即消失,但每日发作≥5次;
刷牙、洗脸、说话等日常动作即可诱发剧痛,甚至不敢咀嚼;
服用布洛芬、甲硝唑等常规止痛药无效,或出现药物副作用(如头晕、消化道出血)。
三叉神经痛被称为“天下第一痛”,但它的狡猾之处在于擅长“伪装”。当牙齿痛反复发作、常规治疗无效时,请务必警惕神经病变的可能。及时到神经外科或疼痛科就诊,通过精准诊断与个体化治疗,80%以上的患者可实现疼痛长期缓解,重获“无痛人生”。